个人信息灰色利益链值百亿 企业主经理成泄密重点 |
|
|
|
短短一周之内,前有慧达驿站泄露多家知名连锁酒店的客户开房记录,后有申通、圆通等快递公司公开出售当天快递单据。随着公众商务活动的增多及网络技术的拓展,让人直呼防不胜防的个人信息泄露已然渗透进多个商业领域,不禁让人“细思恐极”。 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,尽管工信部出重拳整治,但在暴利驱使和监管困难重重的背景下,至今仍难以从源头加以遏制。随着信息倒卖灰色链条的建立,企业主、公司经理等商务人士更是成为个人信息泄密的“重点关注对象”。 买卖泛滥 15日,经济导报记者通过百度搜索“山东企业名录”,以公司拓展业务的名义暗访多个个人信息买卖中介后发现,企业及个人信息买卖完全可以用“泛滥”二字来形容。 “请问有没有涉及山东企业的信息?最好可以具体到企业老板的个人信息。”导报记者随机打开一个名为“天时发”的企业名录买卖网站,通过QQ联系到该网站业务员。 “有的,山东省38万多家企业的信息都有,主要负责人包括总经理、经理、厂长在内的联系方式和经营范围全都有。”该业务员马上回复,随即以截图形式将部分企业的信息发给了导报记者。 通过图片,导报记者发现每一条企业记录包括公司名称、电话、传真、地址、邮编、经营范围,甚至连企业员工人数、企业产品和注册时间等都有具体记录。 上述业务员告诉导报记者,这些企业名录每月更新一次,保证都是最新的。如果有特殊需要的信息对象,还可按地区或者行业分类别提供,可以保证全部准确。 当被问及有哪些分类时,网名为“名录群主”的联系人发来的截图更为惊人。在100余个压缩包中,不乏“山东自来水客户数据”、“山东药厂企业数据”、“山东娱乐企业数据”等,数据量之大,涵盖面之广,令人咋舌。 通过深入交流,导报记者发现,像“名录群主”一样的信息倒卖者,手头都掌握着全国各个城市多达1000多万条企业信息。为了便于管理这些数据,他们专门制作了数据库并加以分类,以便根据客户需求快捷筛选数据。 此外,有的数据库还具有自动搜索功能,只要把信息对象的手机号码输入,立刻就能查到其住址和机动车辆的相关信息。 谈及购买信息的价格,以“山东全省38万家企业名录”为例,“名录群主”的报价仅为400元,交易全部通过网络交易完成,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接触。 然而,上千万条的信息量看似庞大,但在信息倒卖群体的眼中只不过是小菜一碟。在这一群体中,还有无数像上述业务员一样的“二道贩子”。 由于信息价格较为低廉,几乎没有进入门槛,在暴利的驱动下,从业者越来越多,产业链也随之愈加庞大。由他们发起建立的业务网站构成了最底层的信息交易灰色链条,成为信息倒卖的主渠道。 有业内人士表示,从卖方、中间人到买方,一个打包“信息”甚至可以叫价上百万元,贩卖信息是产值高达上百亿元的灰色产业链。 企业家的不安 根据上述业务员提供的山东企业名录,导报记者尝试联系多家省内企业,结果证实信息完整且准确。 “信息显示的都没错,只是企业可能泄露信息的途径太多了,我们也是防不胜防。”青岛金瀚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名录上被泄露信息的企业之一,当回忆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,该公司总经理王志勇直言道。 据王志勇介绍,为了配合企业宣传,他曾经在阿里巴巴、慧聪网等多个推广网站上注册过信息,加之平日参加的商务活动较多,很可能是在企业宣传的过程中泄露了信息。 对此,“名录群主”透露,是通过各地工商部门按照每条固定价格购买的。 “平时不仅会接到推销产品的电话,甚至还有专门针对企业经营范围而专门实施的诈骗电话。”王志勇给导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,每当月初企业需要报税时,总有陌生号码打来电话或者发来传真表示可以提供发票。这让他觉得貌似“雪中送炭”之余,更多的是不安和怀疑,竟然有人把公司的财务状况摸得一清二楚。不仅如此,他还多次接到与公司经营产品高度相关的诈骗信息。 无独有偶,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还反映,由于前期下载了一个股票交易软件,登录时必须使用手机号码,结果从注册起便接到各地金融投资、黄金期货等各类公司的电话,短信甚至每10分钟就会发来一条。随后他拨打该软件公司的电话及当地报警电话,均无功而返,投诉无门。 通过采访多名被泄密信息的企业家,导报记者发现,他们一方面表示企业需要在各渠道进行宣传,另一方面则流露出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无奈和担忧。 诚信体系亟待建立 据了解,我国刑法规定,国家机关或者金融、电信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,违反国家规定,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,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 “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首先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,此外也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,单靠行业自律是不现实的,必须通过法律提高罚金数额,提高其犯罪成本。”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公益律师贾方义说。 值得注意的是,除国家机关、金融、电信等系统的工作人员外,房地产开发商、物业公司、酒店以及各类中介机构也掌握着大量公民个人信息。尽管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是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,更谈不上非法获得,但获得信息后再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,理应追究其法律责任。但实际上,对于这样的行为,法律尚未进行规制,致使很多公民不堪其扰,却苦于没有维权途径。 贾方义建议,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,个人诚信体系亟待建立,只有源头握有公民信息的所属行业及国家公职人员恪守本分,才能从根本上斩断利益链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