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:造假就业率是在培养制假高才生 |
|
|
|
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,就业形势严峻。而山西一些高校为把就业率撑得虚胖,将毕业证书、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,毕业生们使出各种招数:自己刻章签就业协议、上淘宝网站购买就业协议等。(据7月31日《新京报》) 就业率造假一直饱受诟病,一些高校之所以会故伎重演,这中间既有教育部“就业率不足一定比例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”的外部“干扰”,也有依托就业率噱头来扩大学校知名度、吸引优质生的内在需求,更有学校片面的教育“政绩观”在作祟。令人担忧的是,目前,造假之风已经由学校单方面操刀,蔓延到学生全员出动。在毕业生签约与毕业证书、学位证书发放挂钩的情况下,一些学生只能硬着头皮“弄虚作假”。如此“精英教育”培养出的高才生,很可能成为一等一的制假高手。说到底,这是在玩掩耳盗铃、自欺欺人的游戏,既有损学生的诚信,也泯灭了高校的良知和责任,更会影响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研判和政策制定。 高校培养和造就的“天子骄子”既要有担当、重品行,更应受市场欢迎、社会认可。“就业难”既已成为事实,高校应做的是因势利导帮扶就业、鼓励创业,而不是在逼学生造假中忙着自我“锦上添花”,这比好大喜功的“政绩工程”更加贻害无穷。 终结泡沫化的就业率,除了迎头痛击造假者、铲断利益链外,还亟需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角色定位进行纠编。一方面,要加快改革高校教育评估体系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、以产业转型为抓手来调整招生计划、专业设置;另一方面,要加快改革高校就业评估体系,让学校从“运动员兼裁判员”的窠臼中解放出来,将“自说自报”的统计方式改由人社部门牵头汇总、独立公布,既可由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跟踪统计,也可让学生学成毕业后独自通过网络或短信编码上报。 |